科技引领未来:青年创新与国家发展的交响曲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无论是国际竞争的激烈态势,还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科技创新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下,青年一代更是被寄予厚望,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近日,随着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的圆满落幕,青年科技创新的浪潮再次席卷全国,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创新画卷。
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153个国家和地区的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成为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全球青年科技盛宴。经过5个多月的激烈角逐,参赛学生不仅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展现了他们的才华,还通过走进乡村基层、深入产业一线、俯身观察生活等方式,将所学所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成果。
大赛期间,涌现出了一批极具创意和实用价值的创新项目。例如,“上天入海”的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在未来海洋探索和应急救援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再如,应用于超高耐压、超低损耗功率电子器件制备的氧化镓外延技术,有望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能够帮助牧民增产的高原草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则体现了科技创新在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敢于开拓创新的青春风采,也再次印证了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这一事实。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20%以上的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更是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青年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推动了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年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党和国家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科研基金等,为青年学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青年学生搭建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
另一方面,党和国家还打破技能人才学历“天花板”,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更多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人才能够在社会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此外,持续开展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减轻青年科研人员的非科研负担,让他们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给予青年人才倾斜性资源支持,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基金、青年人才计划等,为青年人才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职业发展机会。
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也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作为高水平国际性创新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不仅是一场科技盛宴,更是一个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大赛融通高校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交流等创新环节,发挥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带动作用,为广大青年学生搭建了磨炼本领、对接支持、互学互鉴的综合平台。
在赛场上,青年学生们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还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宽了国际视野和合作渠道。同时,大赛还邀请了众多知名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评委和导师,为青年学生提供宝贵的创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在赛场外,大赛还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党和国家还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科技创新作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林草科技工作者,他们通过科技创新,为青山常绿、绿水长流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教授林树燕,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长期从事竹子生长发育机制、良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通过长期的实验和调研,系统揭示了十余种竹子的花芽分化、花器官形成、双受精等关键发育过程,填补了竹类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空白。同时,她还带领团队深入竹产区,手把手教竹农如何造林、留笋、提高产量,使竹林亩产由150斤提高到800斤,为竹农增收致富找到了新的出路。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全林,则是沙漠治理领域的佼佼者。他出生在陇中黄土高原的偏僻乡村,对水土流失有着深刻的体会。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林业院校,开始了沙漠治理专业的学习。毕业后,他选择留在甘肃武威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工作,把青春奉献给了沙漠治理与林草科研。他带领团队深入沙漠腹地开展实地调查,提出了近自然、功能性修复理念,解决了退化梭梭林修复技术难题,为甘肃打赢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这些林草科技工作者的实践探索,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当今世界,“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面向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优化制度体系、改进评价体系、加强治理体系等多维度发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加快形成适应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同时,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让更多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中挑大梁、当主角,以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为他们筑梦、追梦、圆梦创造条件。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广大青年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相信在中国青年的携手共创、接续奋斗中,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定能持续勃发活跃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